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文化 >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2015-07-06 10:32来源:未知作者:颜文光人气:
        在我记事或者还没记事起,这个耳熟能详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如 催眠曲“小燕子”儿歌一样,伴我从不知其意到一知半解再到深刻理解并 能背能说的添油加醋说给我的一对儿女听的睡前寓言故事之一。
        故事的大意是讲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大山顶上有一座庙独立山头, 有一天,一个小和尚要去山上的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 近的河流喝水,他然后爬过了一个很陡很长的坡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打扫、念经、敲木鱼,并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寂寞清闲脱离尘俗 的修行生活。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他来到了庙中 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 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 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风波,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也去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 水,口渴的时候甚至喝完了观音菩萨净瓶里的水,这样下去杨柳也谢了, 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好在他们不是为了掩饰因为自己的私心相互推诿不去打水的一个小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三人奋力救火。风波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用吊索滑轮打水。解决了喝水的问题,也增加了相互间的信任,建立了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力量。
        这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故 事,其寓意是:小和尚他们没有想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精神。 更主要的是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 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 ,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 都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制度 安排来调动和尚们挑水的积极性。现代人来说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 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 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每个和尚都不 完全是大公无私的,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小和 尚们都等着别人去挑水,自己好坐享其成。每个和尚都这么想的话,那就 真的没水喝了。其实,每个和尚都有挑水的资源--能力,由于缺乏有效 的制度安排,和尚们的挑水资源就被闲置浪费了,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 实现其价值(有水喝)。
   一个和尚时,自己付出了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气),就会得到多少挑 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与收益完全均衡,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 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只有两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协商,协商 的成本也比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两人付出的成本(力气)和得到的 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够基本均衡,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情形不仅能够 产生,还能够得到坚持延续。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协商的成本可就 比较大了,难免碰上一个就是想蹭水喝的,喝水的事情就难办了。如果人 同此心,都想蹭水喝的话,那最终就是谁也没水喝了。因此,在和尚多了 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公共选择来保证大家都有水喝。
  所谓公共选择,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众人的事情众人办。当“众 人”数量不多,只是一个小团体时,大家可以在一起互相协商出一个解 决办法,大家遵照执行即可。若有人不遵守,也方便惩罚,使其回到正路 。但当“众人”的数量太多太庞大时,不可能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或 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没有可行性时,就得采取委托代 理人或者任命经理人的方式予以解决。众人选举出代理人或任命的经理人 ,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他们按照众人收益或曰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制订 规则,运用众人或老板赋予的权力,产生组织的层级结构、部门结构与职 能结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与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 须承担的相应责任,强制众人共同遵守。就如公司一样,通过经理、主管 、领班的层层管理,使公司各部门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完成自己所属的工 作。
 具体到和尚们喝水的问题上,如果和尚们协商好或者有领导(方丈或 主持)建立岗位责任制、激励机制,严明奖惩制度、今天你挑水,明天我 挑水,后天他挑水,或者规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饭,他砍柴,或者决 定干脆雇佣别人挑水,采取任何一种公共选择,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没水喝 的情况发生。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会出现两种相反 的结果,一是集体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即“人多力量大”;二是集 体的力量小于个人的力量,即“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讲“人多力量大”,集体越大,要办的事情就越多,领 导就越要求牢记宗旨,精心地组织好、各方面积极协调好,加强基层的思 想、组织、作风建设,才能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作用。反之,若领 导淡忘宗旨,缺乏深厚的同事情怀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但不能发挥“ 人多力量大”的作用,反而会出现“鸭多不生蛋”“艄公多了打烂 船”的现象。如果一个公司人浮于事,粥少僧多非但办事效率不高,还 会人心涣散。
  从主观上说,集体内成员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成员的积极性。 从社会心理学说,在人数较少的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的可 观察性,因而容易受到表扬、批评和督促,这样一来,个人就会形成“ 我对集体有用”的价值观。而集体人员过多,个人作用“不起眼” ,容易导致个人价值的失落感。再者,人员太多,彼此间心理上的距离会 疏远,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从而影响到人的工作积极性,助长惰性和依 赖性。
  还有一个现象,当一个病人躺在行人稀少的大山旷野里时,几乎每一 个路过的人都会主动上前关心;而当病人躺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人行道旁时 ,则很少有人会过问。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责任分散”现象,即人少 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就大;当人多时,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就小。所 以在大山旷野里看到病人时,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他,否则 就会受到良知的谴责;而在热闹的大街上看到一个病人躺着,就有一种“ 反正有人会去关心”、“与我无关紧要”的心理。这就是人们可以 互相依赖时所表现出来的惰性。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这个寓言故事,好在还 只有三个,如果是三十、三百甚至三千呢?那将又是应该什么样的故事?
  这些社会现象虽然不能全面反映集体人多的本质,却从一个侧面告诉 我们,当我们在重视人多力量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 作分工,细化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多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在给我女儿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她三岁左右的时候,她也根本不能听 懂和理解,这一个故事我也忘记给她讲了多少遍。那天讲完她也快睡着了 。迷糊中说了一句:他们为什么不把家(庙)修在河边?这样就不要打水 了?这倒还真问倒我了,“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很奇怪怎么寺庙怎 么都建在山上呢?在佛陀时代,僧侣都是每天化缘乞讨为生的,他们的寺 庙应该是离城镇村庄不远的地方,或者就在城镇里面。因为寺庙在偏远的 地方,化个缘都要几天,岂不饿死?为什么不把庙堂修在离水源比较近的 地方呢?我觉得大乘佛教提倡普度众生,寺庙就应该更加靠近众生,应该 多开设在城镇里面,让更多众生接触三宝,早日得闻正法。也就没有三个 和尚没水喝这样的寓言故事了。又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了几 十代人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的愚公精神。可私地下想想:花几代人斧劈 锄挖肩挑手提的成本远比把家搬到山外面去的成本要大得多很多啊。想来 想去也没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好在女儿问完也就睡了。
摘抄:三个和尚没水喝后续故事一则
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情发生之后,总寺的方丈大人派来了一名主 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经过调研发现问题的 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新招聘了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 ,来负责制定分工流程。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 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文宣传部”和寺 庙分工会等等。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 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 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收入问题,“ 寺庙管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 成立专门的“挑水中心”负责后勤,再成立专门的“念经营业部” 和“烧香管理部”负责市场前台。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 提拔了十几个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也任命了部 门主持、部门副主持和部门主持助理。
  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 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数量也没个准儿, 不好伺候。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 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但效果仍不理想,仔细一研 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和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于是各部 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以及念经和尚 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套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 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 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规划部、 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和机 构改革研究院等部门。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 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儿呢?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召开一次分析会 ,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分析需要很多的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 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进行手工统计和填写报表,来 给“系统”打工。于是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 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
  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 说去,就是闲人太多了!他们说:“整天瞎分析!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 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和尚们也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 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管理就是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让他做出适当的事来。